(
课件网) 《诗经 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其为“诗三百”。其内容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毛诗序》把它们合起来称为“六义”。 文学常识 风: “风土之音曰风”,是各国的土乐民歌.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 “大雅”和 “小雅”. 颂: “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演唱的祭歌,有 “周颂” “鲁颂” “商颂”.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字词积累 蒹葭( ) 溯洄( ) 宛(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jiānjiā sùhuí wǎn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课文 疏文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蒹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朗读感知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选自《诗经·秦风》。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干。 (路)高而陡。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向右迂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水中的小块陆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指芦苇。 默写常考 ·· · 交代了时令。 “溯洄”“溯游”,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执着,表现了他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描绘追寻情状 以景起兴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惆怅失望之情。 描绘了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感伤的情怀。 交代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思慕之切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课文精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以景起兴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描绘追寻情状 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了时光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