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2870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54张PPT) 激趣导入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81357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54张,PPT,激趣,导入
  • cover
(课件网) 激趣导入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美丽的西藏宛若人间天堂。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 是等待,也是重逢; 是探险,也是寻宝; 是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 激趣导入 作家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写下了一篇游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激趣导入 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标题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吸引读者,引人遐 想。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是神秘的雪域高原。 “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文题解读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作者简介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等。 黧( )黑 演绎( ) 磅( )礴( ) 砾( )石 虔( )诚 接踵(  )而至 大煞( )风景 腈( )纶( ) lí yì jīng lún qián lì bó shā páng zhǒng 生字检测 生字检测 骤然:突然;忽然。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05 预习检测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05 预习检测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漫溢:水过满,向外流。 演绎:铺陈;发挥。 返回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是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知识链接 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思考: 本文整体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览的?在一天的游览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山脚—草坝子上—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1 按照时间的推移或者作者的游踪描写。 2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词语 整体感知 2. 跳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正文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11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段)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____ (体裁),主要讲述了 _____。文章通过作者对雪域的游览,采用 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 和 ,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和美丽。 游记散文 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旅 时间 见闻 感受 3. 熟悉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细读文本,研讨课文 一、各拉丹冬是什么样的?它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写作方法谈一谈。要求:细读文本,再小组研讨展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侧面描写:1-3 正面描写:4-11 品味第一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