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3119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表格式教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123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4-2025
  • cover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清明节习俗的四个活动,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加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定政治方向,热爱伟大祖国。 2.体会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内涵,在生活中践行人文关怀,提升道德修养。 3.借人文精神培养积极情感与独立思考等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用于探索自我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和经验上基于语文学习、影视作品和学校的文化活动,部分家长的有意识引领有所感知,有些学生可能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比如,接触过民族乐器、书法、国画、剪纸,能说出一些传统经典,知晓或者参观过国内的部分文化景点,同时,在七年级上册时,我们学过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了部分历史名人事迹;等等。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连概念都没听过,点滴的理解也只是记忆层面,更罔论对其分类明确。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兼容性,学生认识这些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从初中开始系统化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教材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承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宽广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并历经时代的洗涤而代代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本课从人文精神“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个方面明确概念、列举表现来探讨意义、指导行动。本框聚焦于“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教法学法 活动式、启发式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开场白:《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唯一具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作为节气,它与岁时物候相关,作为节日,又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两者结合,便是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清明。 今天,今天,我们就从清明习俗说开去,感受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看视频,明确本节课主题 本课的授课时间为清明节前后,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清明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学生通过对其习俗的学习思考,体会中华文化中深远的人文精神。 新课新授 师:请大家一起齐读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下,请大家在自学相关内容,限时3分钟,完成以下题目。 师:说起清明,你想到了什么?是细雨霏霏中摇曳的纸灰,是柳枝上新抽的嫩芽,还是田间地头飘来的艾草清香?几位同学也讨论了起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师:一叶知秋,一俗见精神,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讨论,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习俗文化的传承。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