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3249

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课件(共19张PPT)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357077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4-2025,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道德与法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P62)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62) 3.如何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P63) 4.如何做到向上向善?(P64)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道德与法治 总议题:传承中华和合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探寻和合文化智慧,发挥人文精神作用 赓续和合文化血脉,践行人文精神底蕴 子议题一 子议题二 灯塔课件七年级下册 探寻和合文化智慧 发挥人文精神作用 天台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儒、释、道三教和谐共生,并以“和合二仙”为象征符号。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的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等,都寓意着互敬互爱、成人之美的和合精神,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美誉度,天台努力建设成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中华和合文化标志地、传播地、示范地。 探寻和合文化之源 (1)寒山拾得忍耐歌传递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2)这种人问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思考 (1)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2)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P62)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糟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62)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典籍里的和合文化 “和合”最早成词连用,出现在《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意思是说,畜养道德,人民就能和合,和谐团结,就不会受到伤害。 几千年来,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孔子的弟子有若则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西汉董仲舒传承了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合的问题。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理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思考: (1)典籍里的和合文化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言?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则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万物共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释义为: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曾引用过《礼祀·中庸》中的这句经典,被评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多样性,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寻求共识,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化解冲突。 (2)“四海之内皆兄弟” 本义是全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作分句,指亲如一家。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瑾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知识拓展 和合文化故事会———古代篇 廉颇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