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评价卷(二) 1.C 2.C 3.A 4.C 5.D 6.B 7.C 8.A 9.D 10.C 11.解析:演奏时,竹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同,因而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也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会不同。 答案:空气柱 音调 12.解析: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4 s=2 s,由v=得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 500 m/s×2 s=3 000 m=3 km;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有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用超声波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案:次声波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C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A正确;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正确;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错误;唢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的振动,所以声源是空气柱,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14.A [听诊器的前端面积远远大于末端面积,能够收集更多的声音,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A正确;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B错误;音叉的木质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C错误;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马蹄发出的不是次声波,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D错误。] 15.C [蝙蝠发出的声波频率在20 000 Hz和60 000 Hz之间,属于超声波,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可以在黑暗中判断猎物的位置,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6.A [演奏者用大小不同的力吹陶埙,则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同,改变了陶埙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是主要是由于陶埙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故B错误;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示范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悦耳动听,是学生们喜欢听的声音,是乐音,故C错误;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在15 ℃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故D错误。故选A。] 17.C [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发声也需要振动,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韩红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故B错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出是韩红的歌声,故C正确;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音调不变,故D错误。故选C。] 18.解析:用力在瓶口吹气,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大,空气柱变短,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瓶子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高。 答案:振动 右 19.解析: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 不能 20.解析:由题图可知,甲和丙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它们的响度相同,同时,甲和丙的波形图形状非常相近,因此,其音色也应该是相同的;甲、乙、丙中,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振动频率最高的是丙,因此音调最高的是丙。 答案:响度和音色 甲和乙 乙 丙 21.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C错误;不同歌手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A。] 22.B [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C错误;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B。] 23.A [一切发声的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