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讲 声现象 枣庄中考·考情分析 知识点 考点 考查难度 考查年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易 2024T1 声音的特性 辨识声的特性 中 2024T1、2023T2 声的利用 辨识声的利用方式 易 2021T2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辨识噪声、辨识控制噪声的方式 易、易 2022T1 过教材 串知识 夯基础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特点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固体、液体、气体);_____不能传声 振动 振动 振动 介质 真空 传播 形式 声音以_____来传播 声速 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一般情况下,_____ 回声 定义 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而形成的 利用 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回声测距等 波的形式 340 m/s v固>v液>v气 被反射回来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音调 声音的_____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 声音的“粗、细”;调子“高、低” 高低 高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响度 声音的_____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_;距发声体的_____和分散程度有关 音量的“大、小”; “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声音洪亮”均指响度 音色 声音的_____和_____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_____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区分各种乐器 强弱 大 远近 品质 特色 不同 温馨提示:(1)音调与响度无关。(2)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3)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音调和音色均不变。 知识点3 声的利用 定义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频率高于_____的声音 回声测距、B超检查、倒车雷达、超声探伤、探测鱼群等 声波洗涤、超声碎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_____的声音 地震、海啸、风暴等 核爆炸 20 000 Hz 20 Hz 知识拓展: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 000 Hz。 (3)声音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理学角度 发声体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通常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做无规则 控制 途径 ①在_____处减弱,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或换声源; ②在_____中减弱,如: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障或路边植树造林; ③在_____处减弱,如:戴耳塞或耳罩等护耳器具 知识延伸:听觉下限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研重难 学方法 提能力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 (2024·枣庄一模)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关键点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 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发声的“鱼洗”振动的同时带动水振动,从而使“水花四溅”,因此“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