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5486

中考物理复习第9讲第1课时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课件(103页ppt)+学案(含解析)

日期:2025-04-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6698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压强,中考,课件,学案,ppt,103页
    第1讲 机械运动 过教材 串知识 夯基础 知识点1 1.(1)刻度尺 (2)米(m) (3)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紧贴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4)测量值 真实值 2.(1)停表 (2)秒(s) 知识点2 1.位置 2.标准 知识点3 1.(1)路程 (2)时间 2.路程 时间 (1)快慢 (2)v= t=;s=vt (3)米每秒(m/s或m·s-1) 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 3.6 (4)人在1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1.1 m 知识点4 1.v= 2.变化 快 研重难 学方法 提能力 典例1 解析: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55 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5 cm。 在停表的中间小表盘上,1 min中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 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指针在10 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 s,即秒表的读数为3 min 10 s=190 s。 答案:3.55 190 变式1 解析:将四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就是铅笔的测量长度:=17.57 cm;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答案:17.57 1 mm 变式2 解析:从题图甲中信息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A的长度为1.10 cm;从题图乙中信息可知,分针在1和2之间更靠近2,秒表的分度值是0.1 s,故停表的读数是99.8 s。 答案:1.10 99.8 典例2 D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轻舟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轻舟为参照物,故A、B、C不符合题意。] 变式3 D [天舟六号到达天和核心舱所用的时间t===95 s,A错误;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天舟六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以天舟六号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C错误,D正确。] 变式4 向西运动 静止 典例3 解析:当汽车过桥速度为100 km/h时,驾车通过大桥的时间最少,为t===0.55 h=33 min;依题意得,饮酒后与不饮酒相比,反应时间多Δt=1.0 s-0.4 s=0.6 s,在反应时间内要多行驶s′=v′t=72× m/s×0.6 s=12 m。 答案:33 12 变式5 解析:(1)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t===8 s。 (2)人听到飞机发出声音时,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的距离:s飞机=v飞机t=200 m/s×8 s=1 600 m。 答案:(1)8 s (2)1 600 m 典例4 C [5~10 s内,由题图可知甲车的s-t图线的斜率更大,表明甲车速度更快,两车均向东行驶,开始时乙车在甲车前方20 m处,甲车速度比乙车快,所以距离在缩小,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相对甲车向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甲、乙两车运动时的s-t图象为一条直线,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均匀,速度不变,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甲车与横坐标相交,表明开始运动时,位置在坐标原点,运动的开始时刻是5 s,而乙车与纵坐标相交,表示开始运动的时刻是0时刻,但是开始运动的位置在距坐标原点20 m处,所以开始运动时,甲、乙两车相距20 m,乙车先运动,甲车晚5 s运动,故C符合题意;s-t图象相交的点表示的是两车在同一位置,即两车相遇,而不是速度相同,由题图可知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s-t图线的斜率更大,表明甲车速度更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6 B 变式7 C 练实验 重迁移 强素养 实验 解析:(1)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本实验的原理是v=。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3结果不准确,故A不符合题意;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但在运动中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计算结果不准确,故B不符合题意;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