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美国的转场:从美洲走向世界”为主线,以三个问题情境“为什么美国想要走向世界”“美国怎样能够走向世界”“美国如何影响世界秩序”,重新整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材内容,意在从美国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和理解这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特别是重点突破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为之后二战结束建立起的新国际秩序埋下伏笔,建立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理解20世纪上半叶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的》的第一课,为本单元的开始部分。从第七单元开始,本册内容进入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本课承接前面两个单元,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学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后起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发展不平衡,矛盾重重,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埋下的仇恨的种子,使得未来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和新秩序的重建。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一战结束后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解决不当,在战败国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可能。所以本课理论知识是学好下一课的基础,它在本单元起着启下的作用。本课由三个子目组成,第一子目是介绍一战爆发的背景,以及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第二子目主要围绕战争的过程,包括华工的贡献和战争的残酷性展开;第三子目讲述战后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以及形成的新国际秩序的利弊。根据课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可以看出本课的第一、三子目为重点,强调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第二子目的战争过程内容在初中已有讲授,因此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以工代战的意义。因此本课内容总体容量较大,但学习目标聚焦、明确。学生情况分析本次课程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基于初中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学生对于本次战争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冲突、萨拉热窝事件,战争中凡尔登战役等战场的残酷,以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内容有知识性的了解。但缺少对“帝国主义”等关键性概念的理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初中并未对国际联盟有详细的学习,其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利弊作用还值得学生进一步探究,以此帮助他们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对之后国际形势的影响。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和纲要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处于巩固阶段。由于初中的历史知识学习分散,且世界史学习的难度较大,学生对一战的历史整体把握不够,也没有深入思考一战带来的影响,并进行史实支撑的历史解释。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进行学习迁移,在巩固已有认知基础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巩固。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通过结合地图、表格与文字史料,从表象到实质逐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通过了解帝国主义的关键概念,认识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存在的种种矛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体会经济变动对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2.通过文字、数据和图片史料,深刻体会“人”在战争中受到的身心折磨,从“人”的视角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残酷后果,了解华工群体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坚定警惕战争、维护和平的理念。3.通过对比威尔逊“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