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6630

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40507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
  • cover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问题—探究—情景—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生成性、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通过创设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与任务驱动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促进技能与素养的提升,生成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在协同与合作中,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在“历史情景”的互动交流中,丰富体验,最终实现素养目标。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纵向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第14课,是第7单元的第一课。第7单元的标题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内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四课。由于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建构、解构、重构的演变。通过上述世界历史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本单元为我们揭示了20世纪上半期世界格局的变化。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尖锐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开展,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矛盾重重,与二战的爆发密不可分,人类进入从战争走向战争的怪圈。【横向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一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目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政酿”,立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与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第二目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一战的历史进程,突出战争的极端残酷性:第三日为 “—战后的国际秩序”,讲授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容,指明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其中第一、第三子目为本课重难点,三子目遵循历史逻辑,介绍了一战的背景、战争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主题:从帝国主义的矛盾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及战后国际秩序的解构与重构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一战的历史进程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一战的残酷性有一定的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初中教材对一战的背景的刨析的深度与广度稍显不足,并未点名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矛盾是一战深刻根源,同时,学生对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也有待深入的认识。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上述的知识盲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本课的第一、第三子目为学生将要深入攻克及理解的关键之处。同时,针对本课所涉及的历史概念,如“帝国主义”“国际秩序”“极端民族主义”等,应进行重点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理解20世纪上半叶国际秩序的演变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能通过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通过阅读史料,理解帝国主义的概念,分析帝国主义的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能自主查阅教材等资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结果和特点与华工参战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深远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