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学习并非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而应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运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生成对历史的认知,获取历史的启迪!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单元设置看,本课处于第七单元第二课,本课与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以及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其它三课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单元与单元、课与课、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将其放在世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等主题下来认识与理解,才能深刻理解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本课内容看,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构非常清晰。但笔者认为,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是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一,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将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列宁主义的形成则放入十月革命的背景中。通过整合,更加切合课文主题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初中阶段和纲要下第9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联历史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兴趣较为浓厚。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检测侧重于感性认知、识记层次,因此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刻,对历史的认知不够全面等,因此还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理解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②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③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评价;④认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艰辛与意义,厚植“家国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难点理解列宁主义的内涵;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 板书设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破旧立新———十月革命的胜利开拓创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辉光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对苏俄或苏联的初印象?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苏俄或苏联的印象。 通过设问,探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破旧立新———十月革命的胜利 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视频,思考十月革命的背景,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条件和偶然性,在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的一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本身也是一个创举。重点讲解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理论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及材料,合作探讨十月革命的意义。 1.结合视频及课文,思考十月革命的背景;2.通过表格对比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有何异同,思考两者间的关系;3.阅读课文,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4.阅读材料,合作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