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6668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4028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纲要,形成,格式,教学设计,秩序,国际
  • cover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历史事件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和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看待历史,能够鼓励学生质疑单一的历史叙述,分析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更客观的历史认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各国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以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带领学生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历史联系,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促进和平教育。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形成》是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四课,它上承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下开启二战后国际秩序新变化,回应了一战后的遗留问题,回答了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如何从多个欧洲大国主导转变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各国讲述不一样的故事。美国人特别喜欢把它记作是一场“好的战争”而英国首相丘吉尔把其称为“不需要的战争”,认为没有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战争更容易被制止。当代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跳出单一的历史叙述,以多元视角与全球视野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对其形成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课设计以美国人视角下“好的战争”与丘吉尔视角下“不需要的战争”的对比为导入,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多元视角与全球视野看待问题。本单元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而国际秩序的变动主要受到综合国力对比、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本课设计以“不同国际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主线,也即是从国力对比为切入点分析二战爆发的前因后果。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雅尔塔体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对二战爆发发各方面的原因的发散思考,对二战具体战役了解不深,缺少对其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学生需要有更高的历史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与教授。 教学目标 本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史料分析一战后不同国家的变化发展,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与教师出示的史料,运用表格与时间轴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与阶段进程。通过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通过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做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感,同时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对国际秩序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与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历史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三个战场、四个阶段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