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以陈德运老师的《质证 考证 互证 辩证:———论图像史料研读的四个进阶路径》一文为理论指导,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图像史料的研读教学。一是采用问题式教学,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图像研习。二是立足史料实证培养,以质证、考证、互证、辩证的路径进阶图像研习。三是借助图像学理论,以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的层次助推图像研习。[ [1] ]在具体实施中,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为例,将教材中的《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漫画作为基本史料[ [2] ]进行研习,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思考探究,驱动学生历史思维的生成。我认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教学价值。首先,它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基本史料资源,避免舍近求远的做法,使教材更为高效地使用。其次,通过引导学生意识到历史漫画的价值所在,并掌握其史料解读方法,有利于深度学习的生成。最后,该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问题链的设计与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学业质量水平的四个层次相对应,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18课,也是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变化”的开篇之作。该课主要聚焦于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及伴随着冷战的兴起与演进,国际格局如何从两极逐渐向多极转变的过程。该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的深化与多极力量的崛起、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主要体现为以冷战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为明线,同时暗含着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深刻演变,即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为春季学期江苏省某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通过从已知、未知和能知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为本次教学的开展提供着力点。已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如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以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等。经过前面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他们对美国和苏联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背景知识支撑。未知:学生对于冷战的具体概念及其特点的认识有待提升,他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冷战的一些表面现象,但对其深层次的含义、动因和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对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理解较为浅显,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冷战是如何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的。能知: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冷战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冷战的起源、发展、高潮和结束等。除此之外,学生能够明确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冷战是如何推动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的,以及这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节点。综上所述,本次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深化学对冷战概念及其特点的理解上,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以教材基本史料《古巴导弹危机》为主的历史漫画展开史料研习,学生能意识到历史漫画的价值所在,明白历史漫画的创作与特定的时空背景和创作者的意图分不开,逐渐掌握历史漫画的解读方法(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了解和分析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掌握冷战概念的含义,认识到冷战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以冷战的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