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开篇之作,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本单元内的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都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发展与变化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的时间范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叙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间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排布。美苏双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对峙,其中有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局部的热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美苏双方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与行事作风,持续地进行着“冷战”,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在此过程中,西欧、日本,中国的实力都不断上升,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 1、已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冷战的相关知识了,对冷战中的典型事例已经有初步的了解。 2、想知:学生对冷战过程中三次柏林危机,美苏对峙的具体事件的深入探讨极有兴趣,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事件始末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其的见解。 3、未知:对于本课的重点部分:冷战局面的形成、冷战过程中美苏对峙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当前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分析等过程来掌握相关的内容,这部分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进行讲解、设问的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地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4、能知:高一学生有较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同时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通过适当情景创建,学生能够理解冷战发生的原因,搭建具体事件与冷战、两极格局的因果关系;能够通过梳理古巴导弹危机的始末,理解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解读图片,了解美苏从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分析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战略目标与战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时间轴和各种主题的地图,对战后世界有整体上的认识,了解冷战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空间位置,形成对冷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够说明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西欧、日本、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对冷战中典型事件的学习,了解到大国之间互动、对抗对整个国际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尊重差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六、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以俄乌战争导入 俄乌战争虽已发生两年,但仍是较为热点的话题,且这看似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事冲突,实际却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俄罗斯东扩包围而引发的矛盾。台前的战争与冲突往往是幕后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这一特点又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相契合。 【设计目的】用现实事件引入课程,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证。 (二)新课讲授 一、爆发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在正式进入冷战之前,我们需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