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H20高中联盟4月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作为良渚文化神崇拜产物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考古发现,这一标志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也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这表明良渚文化( ) A. 初步形成了国家认同观念 B. 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 C. 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 D. 神权信仰与周边高度一致 2. 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这些遗物载有:“产巴郡江州”“滇池(县名,文书发送目的地)以亭行”等文字,其中有两枚残片所书文字分别为“季氏旅于”和“能救与对曰不”,属《论语·八佾》中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 国家治理体系向边疆延伸 B. 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C. 利用文书来强化行政管理 D 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频繁 3. 下表中的史料记载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初人口流动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晋书·武帝纪》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将“孙氏大将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将吏渡江复(免除赋税)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 《华阳国志·大同志》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蜀)后主既东迁,内移蜀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河)东及关中” 《陈书·世祖九王列传》 “宗室王侯在都者百余人……因从(陈)后主入关……隋文帝并配于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 A. 江南得到开发 B. 北方战乱 C. 民族交流交融 D. 政权更迭 4. 据记载,唐高宗曾带领朝廷百官七次就食于洛阳,累计停留长达11年;武则天执政期间,长期移居东都,并“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些做法( ) A. 旨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B. 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 是削弱门阀势力的必然选择 D. 与经济格局的变动直接相关 5. 唐宋东来的穆斯林商人在中国一些城市留居,形成定居点,带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回回海商集团。他们以私商起家,以经营官本船贸易发家,以官商身份跻身政界,整个元代市舶提举司基本被回回商人所垄断。据此可知,回回海商集团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四等人制”赋予回回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B. 穆斯林商人善理财的特长 C. 唐宋元以来东南沿海经济持续稳定繁荣 D. 元代实行积极的海洋政策 6. 历史学家何炳棣在《捍卫汉化》中强调:“1600~1800年,对于缔造中国漫长历史上最大的、巩固的、有效管辖的多民族帝国,清统治者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与该评价相符的是清朝( ) A.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B. 册封俺答汗并恢复扩大贸易 C. 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D. 在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7. 1840年以前,英国贸易商在中国的进出口交易主要以白银或汇票结算。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往往倾向于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到1847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几乎完全采取“易货贸易”的模式。这一变化应归因于,中国当时( ) A. 各通商口岸工业品泛滥 B. 关税贸易主权渐趋丧失 C. 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银贵钱贱现象愈发严重 8. 1861年,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改变,不仅主动加大了在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还进一步开放了南方省份的特权,尤其是长江沿岸地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