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7989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835629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8张,历史,七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目 录: 壹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贰 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叁 叁、人口的增长 课 前 预 习: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是什么 3、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4、人口增长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导 入 新 课 思考:1、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2、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屯田作用 鱼鳞图册的作用 ①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荒执照 二、农 业 发 展 的 表 现 :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思考: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治水图 2、大力兴修水利。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3、明朝引进高产作物,清朝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被称为"御麦""玉蜀黍""西番责”“玉高粱”等,原产于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 甘薯最初被引进时称香薯,后来又被称为白薯、红薯、红苕、地瓜等,原产于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传统手工业发展: 1、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2、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明朝: 清朝: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一、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P118相关史事: 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贰 手工业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