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8002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16639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5张,历史,七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黄河筑堤图册》(局部)描绘了清初整治黄河的具体情况。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2.通过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理解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3.通过反思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盛世基业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壹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①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核查全国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 ①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②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 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朱元璋 (一)明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洪武丈量鱼鳞图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二)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2.措施: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政府颁布的开荒执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字体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三)明清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1.表现: (3)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 思考: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推广高产粮食作物种植的好处有哪些?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花生(番豆) “湖广熟,天下足”(清) “苏湖熟,天下足”(宋) ①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有助于人口增长 ③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4)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药材 茶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