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5000年文明启示录》中指出,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材料表明( ) A.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 B.社会分工推动了文明起源 C.武力扩张促进文明的发展 D.帝国统治扩大文明的范围 2.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水泛滥之间的时间定为1年,把1年分为3季(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增加5天日,共计365日。这比精确的一回归年(365.25天)仅少了0.25天。这表明() A.古埃及历法领先世界 B.自然环境决定了历法产生 C.古埃及数学成就斐然 D.历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3.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4.波斯帝国的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其权力被认为来自神;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后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两国君主之所以对权力来源有高度认同主要是基于( ) A.宣传宗教神学的需要 B.服务国家扩张的需要 C.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D.凸显君权神圣的需要 5.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6.13世纪的英国,有一种类型的小庄园,在这种庄园里有绝大部分或全部土地都是领主自营地,根本没有或绝少有份地,庄园的经营耕作主要靠雇佣工人,庄园主对诸如农产品市场价格、劳动力价格、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比较关注,材料说明这种庄园() A.不利于英国城市经济发展 B.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C.孕育了农业资本主义因素 D.增强了欧洲封建主势力 7.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教权对王权的制约与抗衡,使中古西欧的神性与俗性并驾齐驱。这说明中古西欧( ) A.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B.国家上层构建存在二元体制 C.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D.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8.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9.“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是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开幕府以统治天下,故亦称江户幕府。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D.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10.下图是某高中班级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探讨内容的提要,根据文字信息判断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地跨亚非欧三洲 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 苏丹既是国家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帝国成为东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