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范围:《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1-3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据此可知( ) A.早期农业有助于科技的发展 B.农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C.天文历法推动早期农业发展 D.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中的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④追求平等,在社会转型时代刹那辉煌之后逐渐衰落。上述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历史解释 A 筒车 三国马钧发明的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的生产工具 B 水排 东汉杜诗发明的灌溉工具 C 埃尼阿克 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 支钉 南朝时期发明的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瓷器坯件的工具 4.中晚唐时期,一些藩镇设置“回图务”,负责管理和经营商业活动,特别是邸店贸易。大批民间商人开始挂籍军府,获得军将职衔,甚至准官僚身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政局变动影响商业发展 B.抑商政策被唐政府废弃 C.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松弛 D.选官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5.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罪为先,天网无逃外,常应悔在前。”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进程 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6.明人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对某一作物记载为:“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该史料可用来佐证( ) A.番茄在明代引用中国并被当作观赏作物 B.番茄已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C.番茄为中国本土作物 D.番茄在欧洲已经开始食用 7. 清代不少官员鼓吹崇俭去奢,袁枚则认为“人之好尚不能尽同”“奢俭之适情,亦犹食味之适口而已矣”,提出过奢和过俭都是“非礼”行为。袁枚的主张体现了( ) A.经世致用思想的务实特点 B.重农抑商观念的根深蒂固 C.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D.致良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8. 在中国古代院落式住宅中,父母要住在正房、上房,儿子要住在东、西厢房,而女儿在嫁人前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嫁人后要“相夫教子,恪守妇道”,只能在院落的最深处生活。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 ) A.布局分工较为合理 B.是专制意志在基层的反映 C.深受宗法伦理影响 D.满足了小家庭格局的需求 9.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 商业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B. 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C. 闽、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 华工下南洋推动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10.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一时期中国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