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涟源市第二中学上学期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 1.孟子在论述治国策略时曾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中 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民本思想 D.天人合一 2.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C.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3.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A.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C.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蓬勃发展D.反映了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 4.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也被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居民接受。据材料可知,苏美尔文明 A.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 B.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 C.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D.具有城邦至上的民族特质 5.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这一变化反映了 A.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 B.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 C.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 D.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 6.“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 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 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软性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传承和教育 8.佛教产生之后,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称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这一变化说明 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 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 9.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 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10.下图是18世纪初某一地区的人种结构图。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欧洲 B.拉美 C.澳大利亚 D.南亚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根源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