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01 生物体(含碳有机物) 长期处于稳定 如何维持? 非生物环境(CO2) 一、碳循环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煤 石油 分解者 溶解 摄食 一、碳循环(课本P62页) 【思考.讨论】 课本P62页 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非生物环境:CO2、碳酸盐、碳单质等 生物体: 含碳有机物等 一、碳循环 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模型建构】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生产者 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摄食 消费者 摄食 将有机物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一、碳循环 生产者 消费者 摄食 将有机物 消化吸收 分解者 残枝败叶 遗体残骸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分解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 土壤腐殖质(有机物) 【典例分析】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原因是: . 土壤腐殖质(有机物) 一、碳循环 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煤、石油 其他途径 水体中的HCO3-等 岩石中的CaCO3等 一、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被大量开采和使用 海洋等水体中碳酸氢根 岩石中的碳酸钙 溶解 分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生产者 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消费者 摄食 将有机物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分解者 残枝败叶 遗体残骸 分解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被大量开采和使用 海洋等水体中碳酸氢根 岩石中的碳酸钙 溶解 分解 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模型建构】 F_____ D_____ B_____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A_____ E_____ C_____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2库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中的CO2库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次级消费者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辨图要点: 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库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 2、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大气中的CO2库,其次是分解者 碳循环图解变形 一、碳循环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燃烧 植被破坏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即将消失的马尔代夫 北极冰川 洪灾 旱灾 碳排放量 时间 2021 2030 碳达峰 某一时刻,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排放=吸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 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深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太阳能发电站 即将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增加碳汇 减少碳排放 塞罕坝林场 赛罕坝林场 垃圾分类 低碳生活,做“双碳”的追光者! 绿色出行 旧衣捐赠 光盘行动 【典例分析】(2021年广东卷17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