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4042

跨学科实践活动(二) 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 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25199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成像,跨学科,学生,七年级,生物,北师大
    跨学科实践活动(二) 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 1.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生物学学科概念 (1)眼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感觉器官。 (2)视觉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晶状体曲度的改变,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成像。 物理学科概念 (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2)成像模型中,凸透镜曲度过大或与成像光屏距离过远,可用凹透镜矫正成像效果;反之,可用凸透镜矫正成像效果。 跨学科概念 (1)系统与模型:眼球各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成像系统;眼球成像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借助模型可认识和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及视力的变化与矫正。 (2)结构与功能:视物正常的眼球的晶状体富有弹性,由于睫状肌的收缩、舒张作用,其曲度发生变化,使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任务描述 利用一定的材料器具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合理选用凹透镜或凸透镜对成像不清的情况进行矫正,模拟视力的矫正。 本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课时安排建议 活动课时安排 活动内容 第1课时 小组讨论,确定装置制作及模拟眼球成像的方法和材料 第2课时 小组制作成像模型,并模拟眼球成像及视力矫正。展示、交流 3.方案设计 以下材料器具供选择:透明胶带的内圈,波波球(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气球),环保强力胶水,打孔器,剪刀,塑料软管,20 mL注射器(不含针头),凸透镜、凹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水,等等。 每位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就模型的制作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小组形成最佳的模型制作方案,并采用画图、表格等方式记录设计方案。 可调节的“晶状体”示意图 4.方案实施 小组成员使用提供的材料器具或其他自备、自制的材料器具,依照确定的方案制作成像模型,分析模型中各个部件与眼球各结构的对应关系,并在模型中标注相应的眼球结构名称。根据方案制作可调节的晶状体模型或眼球前后径模型,实现成像的可调节。操作模型,模拟正常视物、近视、远视成像情况,选择合适的透镜,并将其置于合适的位置,对“视力不良”的情况进行矫正。采用表格、图片、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模型作品、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1.(陕西中考)图1是显微镜及遮光器的放大图;图2是眼球结构模型;图3的①~④是从眼球模型中依次取出的结构。遮光器上的光圈可以控制显微镜的进光量,①~④中相当于遮光器的是( C ) 图1   图2   图3 A.③   B.④   C.②   D.① 眼球的瞳孔的大小是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的。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变小,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伤眼睛;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变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便于看清物体。②瞳孔相当于遮光器。 2.(山东青岛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的模拟眼球成像的可调节模型,图中的注水塑料瓶和光屏分别模拟的是( D ) A.玻璃体、脉络膜 B.玻璃体、巩膜 C.晶状体、角膜 D.晶状体、视网膜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从图中可以看到,注水塑料瓶模拟眼球的晶状体,起调节作用;光屏模拟眼球的视网膜。 3.(山东烟台期末)下图为生物小组同学制作的眼球成像模型,左边的白纸板和中间的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眼球的( C )   A.4和5 B.6和8 C.8和5 D.9和6 在该模型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5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的8视网膜。 4.(山东潍坊中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计划如下:①学习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