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5199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767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甘肃省,学期,答案,试卷,历史,月月
  • cover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 1.1975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村发掘出一个相当于二里冈期(商代前期)的遗址。有学者据此提出“吴城文化”的概念,并指出“吴城文化”是分布于赣江、鄱阳湖流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材料说明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特征 B.商代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商代文化已传播到长江流域 D.交通便利有助于地区文化交往 2.秦汉时期,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造纸术逐渐传入西亚、欧洲等地 B.大宗出口商品瓷器畅销北非 C.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D.景福宫的样式参照中国皇宫 3.《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对于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解释合理的是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③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④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何谓“大臣”的论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强调以道事君主,将忠天下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国君。荀子也认为臣子应以道事君,遇君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道结合的治国理念 B.反映了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C.显示了儒家学者的理性精神 D.蕴含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想 5.自汉以降,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需要演习与纠察的典礼种类不断增多。至明代,郊庙、元会、冬至、万寿圣节、册封、皇室冠礼、经筵等典礼皆须习仪;举行这些典礼以及常朝、朔望朝等无不纠仪,习仪与纠仪成为明代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A.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 B.稳定了社会等级秩序 C.改变了封建文化发展方向 D.固化了官员思想认知 6.《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7.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据此可知 A.东亚地区在各个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B.古代朝鲜、日本的社会制度来自唐朝 C.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8.如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 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 应的是 ①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出现了抨击封建专制的异端思想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④①③②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③④ 9.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10.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 (1) 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 (2) 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