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5570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62268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历史,七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学任务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1、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武宗之豹房 尚武爱玩乐 (第10位皇帝) 明神宗 不爱上朝 (第13位皇帝 万历) 明熹宗 喜好木工 (第15位皇帝) 明宣宗 好斗蟋蟀 (第5位皇帝) 明世宗 好炼丹 (第11位皇帝 嘉靖) 材料一:明神宗在位48年,却长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机构无法正常运转;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到处游玩,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熹宗:我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我绝对是一个好工匠。 魏忠贤:不要叫我太监,请叫我九千岁。 ①皇帝: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教学任务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1、政治腐败的表现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党争 VS 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浙党、齐党、宣党等争权夺利。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借讲学为名,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党”,号称“清流”。早期的东林党人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但是他们实质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攻击异己。明末党争加速明朝腐败,进一步削弱明朝的统治力量。 ②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教学任务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 2、政治腐败的影响 造成社会的动荡 材料四:(明朝后期)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①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材料五: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甲编 ②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教学任务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面对政治混乱局面,张居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对他的评价是:“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1、张居正其人 2、张居正改革 经济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教学任务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 2、张居正改革 材料六:一是整频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政治上: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意义:①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②使明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材料七: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教学任务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