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新课文《“蛟龙”探海》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在深海叙事中解读中国科技精神 1.内容层面:事件纪实与精神丰碑 文章以2012年“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真实事件为核心,串联起三个维度的叙事: 历史纵深感:开篇从哪吒闹海、《海的女儿》等中外神话切入,对比近代西方深潜成就,凸显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探索缺位与后来居上的决心,形成“神话想象—现实突破”的张力。 科技细节链:通过“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7020米坐底”等数据,“向阳红09号”甲板场景、潜航员对话等细节,还原深潜工程的严谨性(如天气探测、技术准备),展现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精神。 时空共振点:将“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太空对接并置,用“海空连心”的双向祝福,构建“上天入海”的中国科技图景,赋予事件民族复兴的象征意义。 2.情感内核:从个体英雄到集体精神的升华 文中没有刻意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通过“海试团队踌躇满志”“指挥部紧张有序”“潜航员沉着对话”等群像描写,突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团队智慧;结尾“华夏儿女的骄傲”将个体壮举升华为民族自信的集体记忆,体现科技成就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二、文本特质:科普性、文学性与时代性 1.科普性:用“可感知”的语言破解科技壁垒 数据具象化:将“11034米水深”转化为“珠穆朗玛峰填进去没顶”,用熟悉的事物类比陌生概念,降低理解门槛。 场景可视化:通过“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龙门吊设备”等比喻,“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让抽象的深潜工程变得可触可感。 2.文学性:在纪实中注入诗意与激情 语言节奏:开篇排比句(“从华夏大地……到古希腊……”)营造历史厚重感,中间段落用“劈波斩浪”“定海神针”等文学化表达,平衡科技文本的冷峻。 情感递进:从“中国在哪里”的设问铺垫,到“海空互致祝福”的高潮,再到“世界瞩目中国”的收束,形成“期待—紧张—振奋—自豪”的情感曲线。 3.时代性:记录“中国奇迹”的活教材 文章记录的不仅是一次深潜试验,更是中国从“跟跑”到“并跑”的科技突围(如“自主研发”“世界同类型最大下潜深度”),呼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观照性。 三、教学价值:在文本细读中培育多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指向 语言建构:学习“列数字+类比”的说明方法(如用珠峰对比海沟深度),“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的写作技巧(如风雨中的出征仪式)。 思维发展:梳理“神话引入—现状对———事件纪实—精神升华”的行文逻辑,理解“点面结合”的叙事策略(个体潜航员与团队、深潜与航天的关联)。 审美鉴赏:体会科技文本中的文学美感,如“地球仪定格在坐标点”的画面感,“海空连心”的浪漫想象。 文化传承:感受中国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跨学科与德育渗透 科学启蒙:结合地理知识(马里亚纳海沟成因)、物理常识(深潜器抗压原理),激发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劳动教育:通过“海试团队半个多月筹备”等细节,体会“成功源于严谨与坚持”的劳动精神。 爱国教育:对比近代西方深潜史与中国突破,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实践建议:从文本解码到素养落地 1.情境导入:用“问题链”激活探索欲 低阶问题:“蛟龙号”深潜创造了什么纪录?文中提到哪些中外神话/科技成就? 高阶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对接放在同一天写?如果去掉开头的神话传说,文章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实践探索:绘制“人类深潜史时间轴”,对比中外关键节点,直观感受中国突破的里程碑意义。 2.文本细读:聚焦细节,分层品读 语言层: 圈画“7000米”“99%以上海洋深处”等数据,讨论列数字的作用; 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