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卷———2025届高考地理4月模拟预测卷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市种植业和畜牧业活动在空间上交错分布。海东市以县域为单位,采用“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区)处理”的逆向物流运行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下图示意2020年海东市下辖四个县域各类村镇居民点生活垃圾产生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东市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属于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 ) A.限制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优化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仅考虑垃圾来源结构,四地单位重量垃圾运输物流成本由高到低的顺序最可能是( ) A.乐都、互助、民和、化隆 B.互助、民和、化隆、乐都 C.乐都、民和、化隆、互助 D.互助、乐都、化隆、民和 旱灾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旱灾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根据重大旱灾的相对轻重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1,2,3……),等级越高灾情越重。表为中国先秦—清代重大旱灾各地区平均频次、平均累计等级统计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 北方地区 平均频次/次 17 180 162 343 209 153 820 495 平均累计等级 36 785 329 726 474 316 2185 1235 南方地区 平均频次/次 0 88 131 141 174 120 343 120 平均累计等级 0 223 225 353 286 226 852 263 西北地区 平均频次/次 10 286 189 242 147 133 768 178 平均累计等级 23 823 372 714 367 678 2044 538 青藏地区 平均频次/次 0 0 0 0 0 0 0 7 平均累计等级 0 0 0 0 0 0 0 20 3.我国古代重大旱灾的发生特征是( ) A.发生频次逐年上升 B.呈单峰型增长趋势 C.北方受旱灾影响小 D.西北灾情比南方重 4.明代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人口流动较弱 B.生态环境较好 C.社会动荡不安 D.土壤质量改善 产业梯度转移是指企业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由于产品需求和产品生产要素发生变化,表现为发达地区的高梯度产业结构升级后,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量大,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低梯度)区域,低梯度区域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点)时间会逐渐推迟。下图示意不同梯度之间的产业转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产业转移中甲部门依旧留在高梯度区,甲部门可能是( ) A.研发设计 B.生产制造 C.销售物流 D.售后服务 6.在产业转移中,碳达峰时间推迟表明低梯度区( ) A.节能减排压力减轻 B.能源结构调整缓慢 C.生态环境质量完善 D.科研实力增强 7.低梯度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兼顾减少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 A.不承接高耗能产业 B.鼓励高新人才区域流动 C.加强传统资源开发 D.推进传统能源梯级利用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植水稻的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剖面特征的土壤。下图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在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土壤的( ) A.颗粒大小 B.矿物质组成 C.水分状况 D.有机质含量 9.水稻土中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长期灌溉,泥沙淤积 B.频繁耕作,土壤紧实 C.根系生长,土壤扰动 D.微生物活动,土壤黏化 10.水稻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西北干旱地区 C.华北平原 D.南方湿润地区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自2014年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演进。下图为2001—2018中国4个超大城市(现阶段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总体上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