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1456

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课件(共18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51091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清明节以祭扫祖先为核心活动,通过清理墓地、供奉祭品、焚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这一行为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伦理,帮助人们明确生命根源与道德责任。清明节通过家庭团聚祭扫、红色文化活动(如参观纪念馆、诵读经典)等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形成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 端午节既是对古代先贤的追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事件,提醒人们珍惜和平、担当责任;同时,赛龙舟等习俗也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活动。端午节是文化传承、精神弘扬、家庭团聚与历史教育的综合体,其核心在于通过传统习俗传递爱国、诚信、团结等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知多少 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62—64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阅读典籍屈原《楚辞》节选 强烈的爱国情怀 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勇于探索的鲜明品格 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1.为什么穿越千年,我们仍在棕香中纪念屈原 2.他的作品中蕴含哪些人文精神 对当今时代有何作用 诗书礼乐:指先秦的《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四部儒家的经书。 熏陶:比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课堂笔记———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P59-61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探究与分享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名言警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安徽桐城的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张英回信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聚示范作用。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最终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这一历史典故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不仅彰显了古人的高尚品德,更为我们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社会和谐的主要表现 (1)人与人之间: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与人为善等。 (2)人与社会之间: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平等和谐,兼 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 而不混乱。 (3)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和谐共生。 拓展提升———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可以怎样做? 观看视频:《2024年新时代好少年———来丁丁》 2024新时代好少年来丁丁,从三岁开始学习古诗词,迄今已有超3200首诗词储备,曾两次参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完成史无前例的诗词地名飞花令,登上年度英雄榜,《人民日报》称其“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立班级诗词社团,开设校红领巾广播国学专栏,带动身边人共同学习诗词。看完来丁丁的故事,请你说说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