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2301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次 大小:21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学年,纲要,中外,必修,高中
  • cover
第 3 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明晰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古欧洲社会变革,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时空观念:精准把握中古时期欧洲各区域在特定时空下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丰富史料剖析中古欧洲的社会面貌。 4.历史解释:阐释中古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进程。 5.家国情怀:领悟欧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尊重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路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的特征;中古西欧王权、城市、教会的发展状况;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古欧洲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封君封臣关系与庄园经济的联系。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君封臣制度 形成背景: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诸多王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求庇护及获取资源,逐渐构建起封君封臣制度。 制度内容:封君将土地等重要资源赐予封臣,封臣需向封君宣誓效忠,并在封君有军事需求等情况下提供支持。封君也有义务保护封臣及维持其封土。这种关系通过特定仪式确立,封臣对封君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例如,在军事行动中,封臣要带领自己的武装力量协助封君作战。 制度影响:在该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实际掌控土地,拥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经济等多项权力,这导致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不过,在局部地区也维持了一定秩序。 2.庄园与农奴制度 庄园经济形态:庄园是中古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庄园内配备耕地、牧场、森林、磨坊等生产生活设施。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 农奴制度详情:农奴是庄园的主要劳动力,在法律层面属于非自由人,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他们需向领主缴纳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自营地劳作数天,收获的农产品也得按比例上缴。但农奴在份地上拥有一定耕种权,以此维持自身及家庭生计。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发展过程:从 11 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城市开始兴起,封建主势力相对式微,部分王国的王权得以强化。比如,法国国王通过与城市结盟等策略,不断拓展自身权力,到 15 世纪基本实现国家统一,王权显著增强。英国国王在与贵族的博弈中,也借一系列政治改革强化了王权统治。 重要影响:王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为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 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兴起缘由:10 - 11 世纪,农业技术取得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商业贸易日益活跃,城市由此兴起,且多位于交通要冲或商业干道。 自治斗争方式:城市居民为摆脱封建主的控制,争取自身权益,采取了多种斗争手段。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的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获取自治权;有的则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治。例如,意大利部分城市通过武装起义,成功摆脱封建主统治,实现高度自治。 深远意义:城市的兴起与自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同时,城市孕育出独特的市民文化,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基督教的发展与影响 核心地位:基督教在中古西欧占据主导,教会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成为最大的封建主,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极具影响力。 政治影响体现:教会与各国王权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衡,干预世俗政治。教皇有权为国王加冕,宣扬国王权力源自上帝,以此左右世俗政权。教会还构建了自身司法体系,对涉及教会事务及神职人员的案件拥有审判权。 文化影响表现:教会把控教育与文化,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培养神职人员,教学内容以宗教教义为主。文学、艺术作品也多以宗教为主题,传播基督教思想。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建立与发展轨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