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2317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7次 大小:215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2024-2025,纲要,中外,必修,高中
  • cover
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一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理解经济基础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2.时空观念:明确一战爆发的时间、主要战场及进程,掌握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范围。 3.史料实证:运用一战相关的条约、军事报告、外交文件等史料,分析战争爆发原因、过程及战后秩序的特点。 4.历史解释:阐释一战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 5.家国情怀:体会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理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主要进程;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一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根本原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例如,后起的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量在 20 世纪初超过英国,但德国在海外殖民地的占有量却远少于英国。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量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纷纷结盟。1879 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 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形成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1892 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 年和 1907 年,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欧洲局势日益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者鼓吹对外扩张,宣扬本国民族的优越性,煽动民众的战争情绪。例如,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者主张建立一个大日耳曼帝国,将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都纳入德国版图,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军国主义和军备竞赛:各国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开展军备竞赛。德国不断扩充陆军,建造无畏舰等新型战舰,其海军实力迅速增长,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英国则针锋相对,加大对海军的投入,同时与法国、俄国加强军事合作。这种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使战争的危险日益临近。 2.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知识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爆发与初期阶段:一战爆发后,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国作战,东线是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是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战争初期,德国企图凭借速战速决的战略迅速击败法国。1914 年 8 月,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攻入法国境内,但在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战争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2.战争的扩大与僵持阶段:1915 - 1916 年,战争进一步扩大。1915 年,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6 年,西线爆发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坦克,这一新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未能改变战争的僵持局面。在东线,俄国也对德奥军队发动了进攻,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3.战争的转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