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4850

1.2 给物体分类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373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指向“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科核心概念下“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这一学习内容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去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初步建立起认识物体特征的框架,本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依据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物体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经验,但是当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容易将标准混淆,对一些较难的标准,比如轻重就无法把握。若探究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需要教师把控好探究的时间,明确好探究的目的。同时,一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比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常见的额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思维: 根据选定的物体的某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探究实践: 观察和对比身边物体的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态度责任: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关注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受标准细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一套学生实验材料;3.小组学习单。 学生准备:1.活动记录单;2.上节课用过的9种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方橡皮、钢尺、塑料尺),提前用标签纸编号贴在材料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课前交流 时间分配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姓董,你们可以叫我董老师,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科学学习。 提出要求: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做个小小的约定,出示ppt 吸引注意,建立情感 聚焦 (3分钟) 1.引入:展示超市不同区域的图片, 2.提问:如果要买草莓,去哪个区买?(预设:水果区) 追问:怎么一眼就看到草莓?(预设:颜色) 3.小结:超市里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 4.提问:总结这样分类的好处。(预设:会更整洁、有序、方便顾客挑选等)。 5.过渡:分类有许多好处。我们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给物体分类》。(板贴课题)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分类场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本课课题。 教学课件、小组学习单、9种物体(红砖待定) 探索 (5+5+8+8分钟) (一)小试牛刀,简单分类 1.提问:(出示4种物品)老师准备了四种物体(展示小木块、乒乓球、塑料笔筒的图片或实物),请大家思考思考,怎么把它们分成两类呢? 2.说明: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分类方法。(预设:学生思考、交流后,请几位同学分享分类结果及理由,比如按材质分,小木块是木质的,乒乓球和塑料笔筒是塑料材质的;按形状分,小木块是块状,乒乓球是球状等,对不同分类方法给予肯定) 3.小结: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物体的某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过渡:同学们都好厉害,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那除了刚刚大家说的这些,我们还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适时板书: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光滑粗糙程度、轻重等) (二)继续挑战,难度加深 1.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啦,继续挑战!这里有九种物体(展示小木块、作业本、乒乓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