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的认识目标主要围绕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展开。从这一课起, 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外部特征逐渐转向轻重和形状这两个基本特征。物质都有质量,但质量这个概念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 因此本课将通过关注更为直观的特征“物体有轻重”,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具有质量”的认识。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了解学生对于物体轻重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在探索板块,学生将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的方式,亲身体验并实践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研讨板块,第一问讨论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准确性;第二问以木块为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拓展板块,设定一个迁移应用情境:两个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轻重,以此检验他们对比较物体轻重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时可能已经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在根据轻重分类时,有些学生也会用掂的方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然而,学生可能不会自主地认识到需要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物体的轻重。此外,他们也缺乏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能力。在不同情况下遇到物体轻重的比较时,他们往往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因此,本课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描述轻重” 是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探究实践: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 态度责任: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测量,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难点:将多个物体两两通过掂量进行比较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并能根据比较结果准确地排序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板贴、展示用空盒子和玻璃球、回形针、橡皮。 学生:实验记录单、贴纸、空盒子,玻璃球,小木块,乒乓球,天平,回形针。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5分钟 1.聚焦提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动物园里有几个小动物也想玩跷跷板,大家能不能帮帮它们?狮子和小猪同时上跷跷板,狮子下沉,小猪上翘,引出“轻”“重”概念。追问:如何让跷跷板恢复平衡?(要多只小猪和狮子一起玩。)这时大象也想来玩跷跷板,能不能也帮帮它呢? 通过课前游戏,暴露学生前概念,并且创设情景,为之后天平的使用以及标准物的概念做铺垫。 23分钟 2.探索活动一:猜一猜出示空盒子和玻璃珠,提问:大家猜一猜哪一个更重一点,理由是怎么?大家的想法和理由各不相同,如果能借助身体感觉器官帮忙,那有什么方法能够比较出这两个物体的轻重?活动二:掂一掂请同学上台演示掂一掂动作,并让所有学生动手尝试。发现空盒子和玻璃珠质量差异明显。随后加大难度,引入四样物品,让学生掂一掂,并排序,这些物体中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字序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最重的,用4表示。把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