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4967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331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四川省,月月,答案,试题,历史,资中县
  • cover
球溪高级中学高2026届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水利系统,以及精美的玉器;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造型独特的玉龙和祭坛遗迹。这些考古成果表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B.古代各地区文化最终走向了统一 C.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 D.大河流域才能够孕育出先进文明 2.先秦时期,儒家把音乐分为“德音”和“溺音”,认为“德音”可以“正纪纲,定天下”,“溺音”则消磨人的意志,损害德行。墨家提出“乐逾繁者,其治逾寡”的观点,批判贵族统治者沉迷声乐的行为。这说明儒墨两家() A.关于音乐的认知截然不同 B.关注音乐对政治的影响 C.探寻礼崩乐坏问题的根源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飞天的形象源自印度神话中飞舞的神。北魏、北凉时期的飞天身体修长、姿态优美,以中原人的面貌为模板,带有男性特征,系印度围裙。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图示为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梳着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丝绸之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4.关于诗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作者,众说纷纭。一说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绍日本风俗时答:“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说是永乐二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诗称赞安南的人文:“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上述材料侧面反映了() A.日本和越南同属古代中国的藩属国 B.日本和越南全盘学习汉唐服饰制度 C.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D.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强大的辐射力 5.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6.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表明() A.官方的儒学教育产生于唐朝 B.价值认同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 C.文庙大量修建源于理学兴起 D.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对边疆的治理 7.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对中医“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批判。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中医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各种新思潮传入 B.新型政党的建立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十月革命的冲击 8.古埃及人认为,最为理想的生活不仅包括富裕和平安,也包括正确的行动,即合乎秩序、真理、公平、正义的行动,也就是合乎道德的行动。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充满情趣,怡然自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古埃及() A.社会阶层的频繁流动 B.等级制度的日益完善 C.百姓政治地位的提高 D.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9.古西亚文明灭亡后,楔形文字逐渐消失。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人慢慢发现楔形文字的存在并尝试释读。到19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伴随着大量文字被释读,辉煌的两河流域古文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说明() A.考古发现助推历史认知发展 B.史学研究随时间推移更清晰 C.史学研究主要来自史学家的解释 D.历史研究需使用二重证据法 10.《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它着力刻画许多半神半人的人物,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