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8169

4.1.1光的折射 课件 (共43张PPT)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日期:2025-04-2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163358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1.1,人教,一册,必修,选择性,物理
  • cover
(课件网) 教 学 课 件 4.1.1光的折射 第四章 光 折射定律 折射率 光的色散 生活中的折射 01 02 03 04 目录 CONTENTS 折射定律 PART 1 初中已经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如下: (1)三线共面: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两线分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空气中的角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当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4)伴随增大: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5)垂直不变: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6)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该介质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1种介质,这个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这个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光在反射时遵从反射定律,光在折射时遵从什么定律呢? 入射角i 1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r 6.6 19.5 25.4 30.7 35.3 38.8 41.1 i / r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为例 空气 玻璃 i r 1.51 1.54 1.57 1.63 1.70 1.80 1.95 i /r2 0.229 0.079 0.062 0.053 0.048 0.046 0.047 人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从积累的入射角i和折射角r的数据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1621 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在分析了大量实验数据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n(n为常数) 将玻璃换成其它介质,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具有相同的结论,并把它总结为光的折射定律(refraction law) sini/sinr 1.51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为例 入射角i 1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r 6.6 19.5 25.4 30.7 35.3 38.8 41.1 i / r 1.51 1.54 1.57 1.63 1.70 1.80 1.95 空气 玻璃 i r 介质I 介质II 显然:tOA=tO/A/ θ1 θ2 A A/ B B/ O O/ 则:tAB=tA/B/ =Δt θ1 θ2 xAB=AB/sinθ2 xA/B/=AB/sinθ1 =n =vIIΔt 证明: 思考1:光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为什么成正比呢? C C/ 显然:tBC=tB/C/ (折射率) sini/sinr 1.51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r 6.6 13.2 19.5 25.4 30.7 35.3 38.8 41.1 玻璃 水 折射角r 7.5 14.9 22.1 28.9 35.2 40.6 45 47.8 sini/sinr 1.33 1.33 1.33 1.33 1.33 1.33 1.33 1.33 金刚石 折射角r 4.1 8.1 11.9 15.4 18.5 21 22.9 24 sini/sinr 2.42 2.43 2.42 2.42 2.41 2.42 2.41 2.42 空气 空气 i r 思考:在都从空气射入的情况下,哪种材料对光的偏折更厉害?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光从空气射入各种介质 一、折射定律 1.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般来说,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该介质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1种介质,这个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这个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 3.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①、式中的 是比例常数,它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只与两种介质的性质有关。 光的折射定律: ②、当入射角 ,即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 ,是折射中的特殊现象。 ③、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例1.(2024江苏淮安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 入容器中,在容器底部形成一个光斑。向容器中逐 渐注水过程中,图中容器底部光斑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在原位置不变 D.无法确定 A 例2.(经典题)如图所示,在水中A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 看到这条鱼在B处,选项中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 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D 折射率 PAR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