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9385

7.4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日期:2025-04-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38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期中,下学,地理,七年级,学年,2024-2025
  • cover
《7.4长江中下游平原》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第二课时,主要探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沿江工业地带、人口、城市和区域发展情况。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分析了沿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武汉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原因。此外,教材还详细描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特别是武汉和上海这两个重要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复杂的工业区位因素和城市分布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他们对直观的工业分布和城市景象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对抽象的概念如区位因素、产业结构等可能感到困惑。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将抽象的知识点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小组活动中明确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工业基地和城市分布,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 1. 能够综合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工业发展条件,理解各工业基地的特点。 2. 能够分析城市分布规律,理解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域认知 1. 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 2. 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 1. 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 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 2. 沿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难点 1. 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 理解武汉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3. 分析城市分布规律,理解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航拍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2)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在哪里吗?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答案: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引入本课主题。 (4) 板书课题:《7.4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课时 沿江工业地带 人口、城市和区域发展。 (5) 简要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强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潜力。 (6)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1. 观察图片,感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2.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3. 明确本课主题,做好学习准备。 4.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1. 图片观察: 2. 问题回答: 3. 主题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发展潜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一:沿江工业地带 自主学习 引导自学 (1) 发放学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XX页至第XX页,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干流和支流的分布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3) 组织学生观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的分布图”课件,加深对工业基地分布的认识。 (4) 提问:长江中下游平原已形成了哪些各具特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