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课程标准模块 必修4《哲学与文化》 单元 名称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我国乡村振兴启示录 单元课时数 8课时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单元 名称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我国乡村振兴启示录 单元 概述 一、单元内容结构 课标要求: 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2.1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2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单元包括三课八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及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以实践为线,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认识、追求真理;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强调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强调在实践中,在追求真理和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实现人生价值是本单元的逻辑归宿。 二、单元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本册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与第一单元共同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本单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也为第三单元阐明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论指导和价值引领。 从学生角度来说,本单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主体等,懂得如何认识、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单元核心素养价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育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四、单元理论基础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相关议题的长效热点话题,是与单元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复杂情境,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价值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必要的教学活动自主生成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必须依靠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本单元通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契合的学习情境,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三)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本单元教学设计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坚持大单元教学理念,注重单元整体和分课时之间的联系,注重单元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的一致与协调,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教学系统,从而获得1+1>2的效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