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湖南彭头山遗址(距今约8200~7800年)和湖北柳林溪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的刻符“凶”,后来在上海马桥、山西侯马、河北永年、广东深圳等地也有考古发现,甚至在殷周金文和先秦货币文中也有类似符号的出现。据此可推知,这一“刻符” A.反映了地域间交流十分频繁 B.体现出中华文化更高层次的整合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文字形成 D.具备了早期文字的一般适用特性 2.《礼记·中庸》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论语·子罕》载,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些记载反映出儒家 A.重视德育对等级秩序的作用 B.具有人本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C.倡导有教无类的传统教学观 D.强调培养具备专业化的治国人才 3.秦简《田律》云:“远县令邮(邮亭)行之”,秦朝的邮亭主要设置于咸阳、郡、县邑的主要交通线上;乡亭主要设置于聚落或乡的交通道路,“大率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有长,十亭一乡”;亭里还有求盗吏,参与缉拿盗贼。这反映出秦朝 A.基层治理注重发挥地方自治 B.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 C.地方交通管控规则十分完善 D.国家管理地方集中化趋势较为明显 4.《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太宗皇帝制“平戎万全阵',赐边将,令遵行。真宗亦好研兵法,赐阵图于边臣,然按图布阵,多致败绩”。宋朝的这种做法 A.折射出崇文抑武的消极影响 B.有效提升了边将指挥的能力 C.导致了北宋专制统治的覆灭 D.消除了武将割据局面的隐患 5.清军入关后,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且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并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A.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 B.民族国家观念得以最终形成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疆域面积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发布后不过半年时间,粮食供应状况就已十分紧张。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并得到洪秀全同意。这说明太平天国 A.突破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政治实践与理想相背离 D.带有明显地域宗族色彩 7.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这说明 A.晚清政府向外国开放了人才市场 B.华工出国的行为具备一定合法性 C.英国在通商口岸的权益得到维护 D.清廷已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8.下表是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该学制的推行 癸卯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颁布且实行 首次明确提出“强迫教育”词汇,表明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在学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