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复习引入 1、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 、 、 、 。 2、按茎的组成可分为 和 。 3、茎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到里依次为 、 、 和 。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 ,向内形成 ,使茎加粗。 4、韧皮部部中有 。木质部中有 。 直立茎 攀缘茎 匍匐茎 缠绕茎 草质茎 木质茎 树皮 形成层 木质部 髓 木质部 韧皮部 筛管 导管 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茎是如何将它们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去的呢? 探究 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1.提出问题: 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什么? 2.建立假设: 根据茎的结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最有可能的是木质部的导管或韧皮部的筛管。为此,你可以尝试提出你的假设。 假设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可能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假设2: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可能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假设3: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_____ 进行的。 导管和筛管 新课教学 为了证明上述假设,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和器具先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获取证据。 实验器材: 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 (1) 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下端削成斜面的目的: 增大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新课教学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 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A.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表4-6记录表 (2)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 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如图,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液体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思考 1、为什么用“红墨水”而不用清水: 便于标记观察。 2、红墨水稀释的目的: 防止红墨水浓度过高而使细胞失水 3、“温暖、光照充足”: 叶的蒸腾作用强,产生“蒸腾拉力”大,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新课教学 10~3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 只留下树皮 木质部染红,越往上越浅 木质部染红,越往上越浅 没有染红的部位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___ _____。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进行的。 新课教学 视频:水、无机盐的运输 新课教学 5.表达与交流 (1)若A、B 组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均被染色,而C组树皮未被染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且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2)若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3)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各组的枝条?预期实验结果又将如何? 用石蜡分别密封木质部(相当于A组)和树皮韧皮部(相当于B组),预期结果也相似。 新课教学 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导管。 水分和无机盐 根尖吸收 根部导管 茎中导管 叶脉导管 叶花果实 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 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中自下而上运输的。 实验证明: 思考与讨论 如图大树输液为了补充营养,以维持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