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期中调研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8000年的土耳其恰塔尔·休于常被称为“最早的城市”。恰塔尔·休于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印章(如图),印章是物品交换的证据,常用于物品封口处盖戳,以标记物品的所有者。这可用于研究( ) A. 私有制的产生 B. 字母文字的起源 C. 古埃及的商业 D. 希腊城邦的形成 2. 在波斯的苏撒铭文中,大流士王说:“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占领了从波斯西亚的米底……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南亚的键陀罗……以及住在地中海沿岸爱奥尼亚人。”据此可知,波斯帝国的征服活动( ) A. 使地中海成其内海 B. 主要以移民方式进行 C. 削弱了基督教的影响 D. 扩大了文明区域交流 3. 加亚尔等著《欧洲史》:“中世纪的城市生活无疑地比农村生活更有吸引力。一个普通人都有更大的机会去做随心所欲的事。如果他有能力购买,就可以得到更多样化的食物。当然,周围事物是更有兴味的,娱乐也更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最好的还是市镇人民赢得了更多的公民权利,也担负了更多的公民义务。”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B.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 C. 中世纪城市生活孕育了自由精神 D. 城市居民摆脱了教会的精神控制 4. 日本的大化改新以“诏书+律令”的方式进行,律令内容包含行政组织、土地分配、赋税征收等细则,迄八世纪中叶,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史界概括其为全面的“唐化”。这表明大化改新( ) A. 使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 加速了日本社会的转型 C. 导致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 D. 标志日本进入幕府时期 5.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瓷器流入东非增多,这些瓷器大多是生活用具,但也有些城邦的清真寺或伊斯兰柱墓(当地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有柱子和墓墙)会大量使用中国瓷器来装饰。这反映出( ) A. 郑和下西洋强烈的商业目的 B. 阿克苏姆王国的开放精神 C. 阿兹特克人国家的宗教色彩 D. 跨文化交流中的多重意义 6. 16世纪末因风暴意外绕过美洲南端岬角,证明南美洲最南端并非被陆地封闭,而是存在开阔水域,从而推动英国海上霸权崛起的航海家是( ) A. 达·伽马 B. 麦哲伦 C. 巴伦支 D. 德雷克 7.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换不断扩大。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交流的范围 交换的内容 欧亚大陆传入美洲 马、牛、猪、羊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 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 A. 物种交换成为“三角贸易”的核心 B. 物种交流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 C 大规模双向人口迁移促进物种交换 D. 欧亚大陆比美洲物质文明更先进 8. 达·芬奇的绘画极力追求人体比例和自然背景的真实,他主张人类“必须从实验开始,以实验探究其原因”;马丁·路德认为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观察自然认识上帝;伏尔泰相信人类社会也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这主要说明( ) A. 人文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根源 C. 科学理性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内涵 D. 科学理性必将取代宗教信仰 9. 珍妮纺纱机出现时,能使一个人顶替原先200人的工作;1827年某个纺纱厂750名工人可以生产20万手工纺纱工产品;1833年,一个成年机器织布工加上一个12岁的帮手可以同时操作4台织布机,做原先20个手工织布工的工作。这本质上反映的是( ) A. 机器生产完全代替手工劳动 B. 机器使用减少传统劳动力需求 C.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D. 英国开始成为欧洲的科技中心 10. 1870年8月底,英国《笨拙报》出现一幅名为《英国的“介入”》的漫画,画面中化身为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英国对战争伤员进行救助,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