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5170

七年级下学期21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素材)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3次 大小:235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年级,学期,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素材
  • cover
七年级下学期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诗人。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贤士所建。 二、写作背景: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 三、诗句翻译与赏析 翻译: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整体内容与情感: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三、诗句翻译与赏析 首: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颔: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颈: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 尾: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凌:登上)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