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热点专题十六:2025年“315”晚会 一、主题与背景 2025年央视“3·15”晚会以“共筑满意消费”为核心主题,聚焦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及数字经济等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旨在通过曝光典型侵权案例,推动构建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晚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余个部委联合主办,强化了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力度。 二、重点曝光领域与典型案例 (一)消费品安全:从“贴身用品”到“舌尖隐患” 卫生用品翻新黑产:山东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回收知名品牌(如自由点、Babycare、全棉时代)的卫生巾、纸尿裤残次品及工业废料,经简单分拣后以“二等品”名义高价倒卖。涉事产品未经过消毒处理,存在严重卫生安全隐患,威胁消费者健康。 一次性内裤卫生乱象:河南商丘梦阳服饰有限公司、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内裤未进行灭菌处理,车间环境脏乱,原材料与垃圾混杂。浪莎、初医生等品牌代工产品被指伪造“环氧乙烷灭菌”标签,以化工去污剂掩盖污渍,导致消费者感染风险激增。 虾仁加工欺诈: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虾仁加工中超量添加保水剂(磷酸盐),并通过包裹厚重冰衣增重,导致解冻后实际虾仁肉量仅剩30%。此类欺诈手法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引发钙磷代谢失衡等健康问题。 (二)服务欺诈:从“维修刺客”到“金融陷阱” 家电维修乱收费: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维修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被揭露系统性欺诈行为,维修人员虚报故障、更换非必要配件,并通过平台抽成机制牟利。例如,打开洗衣机水龙头即收费100元,更换点火器收费250元,形成“平台吸———技师作恶”的恶性循环。 高利贷电子签骗局: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默许放贷人使用虚假账号,以电子签为幌子实施高利贷活动。借款人实际到手金额缩水50%以上,且面临暴力催收,但因缺乏放贷方真实信息,维权难度极大。 (三)数字经济与隐私安全:从“数据窃取”到“骚扰产业链” 隐私泄露与骚扰电话:多家科技公司利用爬虫技术非法窃取用户手机号、消费习惯等数据,并通过虚拟运营商号码实施AI机器人外呼骚扰。上海销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点名涉足该产业链,其股东包括微盟集团等上市公司;2024年11月,青岛市崂山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向崂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映,称辖区内某快递驿站的包裹取件码小票下方多印有“扫码送水杯”“扫码领雨伞”“扫码得话费”等二维码,部分群众扫码后遭遇欺诈消费和个人信息被泄露等情形。崂山区检察院经初步调查发现,此类二维码系由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递入库取件管理系统在后台统一投放,除正常的商业信息外,还存在以下陷阱:通过捆绑下载未知软件或以填写礼品领取信息等方式套取个人信息;扫码后出现其他链接,诱导消费者加入引流诈骗群,实施刷单返利、虚假贷款等诈骗钱财行为。 手机抽奖诈骗:扫码停车、开票等场景中的抽奖活动暗藏套路,例如“200元话费券”需充值4000元分15个月使用,或诱导用户订阅自动扣费服务。涉事企业单日敛财金额高达八位数。 三、情境知识链接与考点解析 (一)数字经济中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情境链接:科技公司利用爬虫技术窃取用户信息,通过AI外呼机器人实施骚扰营销;电子签平台默许高利贷活动; 教材关联: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有界限,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科技应用应遵守法律和道德,不得滥用技术侵犯他人权益。 考点解析: 1.违法行为分类:①民事违法行为:非法获取用户手机号、消费习惯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