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与仰韶文化同期的内蒙古中南部城址选址较仰韶前期聚落升高很多,多位于山顶或山坡高处, 且多依悬崖峭壁而建,仅在平缓地段垒墙,其代表准格尔寨子塔聚落示意图如下。据此推断,该 遗址依高选址主要是为了 城墙 瓮城 子望台 内城门 50米 A.规避黄河泛滥的风险 B.彰显公共权力的强大 C.防范相邻聚落的威胁 D.树立对外交往的地位 2西汉初年,吴王刘海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盐铁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削减百姓赋 税。景帝重臣晁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由此可见,汉初 七国之乱爆发在深层上反映的是 A.专制皇权的排他性 B.官僚制度的依附性 C.分封体制的落后性 D.宗法观念的封闭性 3.北朝时期,山东士族注重传统家风,经学则是士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颜氏家训》记载“多 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至唐高宗、武后之后,颇多山东士族子弟受南朝辞彩 之风影响,转向诗赋研习,浸染“浮艳之风”。这种变化折射出 A.商业繁荣孕育市民趣味 B.江南开发提升文化影响 C.儒家传统受到佛道冲击 D.唐朝政治统合能力增强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7页)】 4.南宋初年,杭州城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文人林升(1164一1189)游历杭州后题诗, 在目睹了杭州青山、高楼、西湖、歌舞的情景后,写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 即北宋都城开封)的感慨。这首诗歌反映了诗人 A对杭州城都市建设成就的称赞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C.对寄情山水的文人生活的向往 D.对北方故都衰落的失落之情 5.明人张瀚评价当时吴地衣俗奢华,喜好奇异,追求“服华器美”,出现“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 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的现象。张瀚的描述反映了 A.吴地引领全国时尚风气 B民间手工业的生产模式 C.市场需求刺激行业发展 D.商业活动败坏社会风气 6.《虎门条约》“五口通商”条款规定英商需在五口向中国海关纳税。1843年,两广总督耆英等为善 后条款事宜奏称:“若华民欲赴香港置货者,亦准其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华官衙门,请 牌往来,于运货进口之日完税。但华民既经置货,必须用华船运载带回,其华船亦在香港请牌照 出口。”这可以反映出清廷官员 A试图通过遵守条约内容获取国际认同 B.延续朝贡贸易体系的封闭管理模式 C.通过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民间商贸 D.主动引申条约规则维护贸易监管权 7.据统计,自辛亥革命到1913年底,新公开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集中于京、 津、沪等地。这些团体数量虽多,素质却差,不少既无纲领也无章程,相互攻伐、争权夺利。袁世 凯曾批评:“无论何种政党…藐法令若弃髦,以国家为孤注。”这反映出民国初年政治实践的特 点是 A.民主制度确立推动政治多元化发展 B.民主转型中制度构建与政治素养的脱节 C.传统官僚体系瓦解引发了政治动乱 D.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8.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此后边区离婚案件显著上升:1940年77 件,1941年252件,1943年203件,1945年上半年133件。绥德分区数据显示,1942年23件离 婚案全由女方提出,1944年65件中62件由女方提出。据此可推知,在边区 A.家庭组织形式趋于瓦解 B.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 C.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D.抗战动员挑战传统伦理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7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