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与当时世界潮流进行比较,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强文化自信 【构建·时空坐标】 明晰时空:整体把握 【归纳·阶段特征】 历史地位 明至清前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具体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封建国家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基层治理发展走向成熟 经济与社会生活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习俗 思想与文化传承 承古萌新。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晰时空:整体把握 一、2024年高考真题回顾 1.经济制度与全球化关联 新课标卷:通过《明实录》中关于“一条鞭法”推行后白银流通的记载,分析赋税货币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材料题)。 浙江卷:对比明清江南市镇与宋代草市的功能差异,考查市镇经济专业化与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选择题)。 2.社会生活与思想变迁 山东卷:以《金瓶梅》中描述的商人生活片段为材料,分析明代中后期社会等级观念松动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广东卷:结合《乾隆南巡图》中的苏州商业街景,说明市镇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对文化的影响(图像史料分析)。 3.全球互动视角 全国甲卷:论述题要求“从白银流动、农作物引进、技术交流三个角度,评析16-18世纪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双向影响”(强调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二、2025年命题趋势预测 核心考点强化方向 赋税制度纵深考查:可能结合“黄宗羲定律”分析明清赋税改革的局限性(如杂税衍生问题)。 手工业技术与社会分工:景德镇陶瓷业、苏松棉纺织业的专业化生产与雇佣劳动(联系“工匠制度”变革)。 社会结构流动性:科举制松动下的“士商合流”、宗族势力与地方治理(如徽商、晋商案例)。 新命题趋势预测 跨学科融合:引入地理知识分析农作物引进(玉米、甘薯)对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术争议引入: 对“资本主义萌芽”概念的反思(如李伯重“江南早期工业化”观点); “内卷化”理论在明清农业经济中的适用性辨析。 比较视野扩展: 横向对比:明清江南与同时期英国乡村工业化的差异; 纵向对比:明清市镇经济与近代通商口岸经济的连续性。 问题:回顾明清时期,农业领域有哪些发展变化?思考其影响是? 变化:①高产农作物引进与推广(玉米甘薯等) ②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③农产品商品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