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0.1认识民法典 课题 10.1认识民法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深入理解民法典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认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2.全面了解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民法典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3.通过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律、理性、诚信的人格品质。 重点 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民法典的调整范围 难点 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民法典原则 课前案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内容》,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课堂案 (一)基础知识点背诵过关填空(10分钟) 1、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P92启思导行) 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_____”。 ②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P83蓝字)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3、民法典的调整范围(P84)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_____和_____,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4、实施民法典的意义?(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_____、_____、_____、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5、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_____、。 6、★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长) 20分钟 组内交流,达到共识; 【学习任务一】 合作探究1: 课前任务:完成一份民法典的介绍词,80字以内 【学习任务二】 合作探究2: 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 合作探究3: 社会的不同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利益,存在利益冲突,那么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三)归纳凝练→内化升华 10分钟 内化运用: 1.因为少数案件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少人对见义勇为畏首畏尾,“扶不扶 ”“救不救 ”“帮不帮 ”也成为社会热点。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 A.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 C.和道德规范具有完全相同的内容 D.既规范着我们又保护着我们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说明( ) ①民法典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民法典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③民法典体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④法律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法律,二者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关于“拾取到他人的遗失物该怎么办 ”的问题,小梁与小林分享了《民法典》相关条文。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①公民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②民法典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履行义务要承担刑事责任 ④民法典体现对公民财产安全的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