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统编七年级道法(下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1课时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一、课标内容 1.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内容要求: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二、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学习任务】 1.知道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2.知道并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建议 1.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开展“品读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人文精神”活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魅力,探寻它给予我们的启发与力量。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探寻意义 阅读教材P58“生活观察” 思考: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学生回答:中华人文精神启发我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学会和而不同,尊重他人;从古典名曲中感悟美好,提升审美;古代神话激励我勇于追求梦想,执着前行。这些精神将引领我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师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目标导学二:解析内涵 阅读材料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倡导“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宣扬“兼爱非攻”。虽各学派思想不同,但都关注社会秩序与百姓生活,希望天下太平。各学派在学术交流中,尊重彼此观点,并未因理念差异而相互排斥,而是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发展。 思考:百家争鸣中各学派是如何践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的 学生回答:百家争鸣时,各学派虽主张不同,但都着眼于社会秩序与百姓生活;各学派在交流中尊重彼此观点,不因差异而相互排斥,保持自身思想特色,以此践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教师点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阅读教材P60上面的“相关链接”: 思考:(1)《玛纳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思考:(2)《玛纳斯》对人们的生活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玛纳斯》以恢宏叙事和崇高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同时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了精神境界。 教师点拨: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材P60下面的“相关链接”: 思考:(1)《千里江山图》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追求 学生回答:《千里江山图》既有壮丽恢宏的形态,又展现出祖国山河的神韵,将作者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思考:(2)这种美学追求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让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感受到美的力量,丰富精神世界。 教师点拨:诗歌、舞蹈、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