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5年2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余华英执行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 法院经审理查明,余华英为谋取非法利益,于1993年至2003年期间,分别伙同他人,在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等地流窜作案,拐卖儿童十七名。据此,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于2024年10月25日作出一审刑事判决,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余华英不服,提出上诉。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依法核准余华英死刑。 11.2 犯罪与刑罚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授课人 :道法新思路 教学目标 法治 观念 通过课堂活动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知道刑罚的主要类型,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 通过课堂活动探究,让学生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知道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增强责任意识。 分议题一: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总议题:如何认识犯罪与刑罚? 分议题一: 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分议题一: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生活观察: 你知道余华英被判死刑是依据什么法律吗? 结合经验,说说你对刑法的了解。 分议题一: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1.刑法(P96) 定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分议题一: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生活观察: 说说下列行为侵犯了谁的利益?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人民利益 人民利益 国家利益 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结合以上分析,说说刑法的作用有哪些? 分议题一:分析案例———认识刑法 1.刑法(P96) 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分议题二: 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法院查明,余华英的罪行导致12个家庭骨肉分离,许多孩子被卖到外地。有的孩子再也没能回到亲人身边,有的家庭因悲痛过度而破裂甚至失去生命。余华英的行为数量多、手段残忍、后果恶劣,早已超出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案情剖析: 结合材料分析,说说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2.犯罪的特征(P97———P98)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1 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活动探究: 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生活观察: 你认为生活中哪些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死刑。 据此,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于2024年10月25日作出一审刑事判决,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情剖析: 结合材料分析:(1)余华英的行为违法了什么法律? (2)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2.犯罪的特征(P97———P98) (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 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 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 2.犯罪的特征(P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