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7301

3* 短诗五首《月夜》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8117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短诗,五首,月夜,课件,1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课前导入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诗人将自己满腔的感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化作一串串精致的文字,凝聚成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诗五首》,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吧!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之 月夜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重点)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重点)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难点) 学习目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作家作品 朗读感知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读出节奏 形成对比,表现“我”坚强独立、决不妥协的品格。 听读感知 走进文本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词中共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 象 象 征 意 义 霜风 月光 萧森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顶高的树 古老经、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我”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走进文本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 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1.从意象上看。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2.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3.从韵律看。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结构韵律。 4.从风格上看。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走进文本 合作探究 请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合作探究 结合背景,说说“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深刻意蕴? 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 诗歌小结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板书设计 霜风吹月光照 烘托 凄冷的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