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目标”中 的“第四学段”的“政治认同”。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讲“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教材分析 本框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是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七课《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这一框题重点讲述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知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从课本上也接触了一些关于传承传统美德的历史人物,但是他们的知识仅停留在“举例说明和初步感受"这一层次上。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增强,他们一方面要求人格独立,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又渴望成年人的指导,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框题在讨论"如何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做一个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美德的内涵比较抽象空洞,党中央关于传承传统美德的论述比较高深,对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初一学生来说,接受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以开展“寻找我心目中的传统美德榜样人物”活动为依托,通过“赏,传统美德风采、品·传统美德魅力、扬、传统美德风尚”三个环节的教学和活动,将传统美德照进社会现实,让传统美德具身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体内涵,领悟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认同并愿意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日常行为中展现道德风貌。 健全人格: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挑战。 设计思路 总议题 穿越之美德践行记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寻踪觅源探美德 情境一:穿越历史的时空 任务一:传统美德有什么特征? 任务二:传统美德有什么作用? 知识一:薪火相传。 知识二:(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议题二:万古长存品美德 情境二:穿越之邂逅元代大学者 情境三:穿越之与墨子共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