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一2025学年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0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園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铷 1.据表1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陶寺遗址早、中期 表1 的 《襄汾陶寺:1978一1985 陶寺遗址早期与中期的王族使用不同的家族墓地,墓地相隔300米,分属不 年考古发掘报告》 同的茔域 长 邵晶《石峁遗址与陶寺遗 早、中期大墓随葬品的组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期大墓中常见的世俗 址的比较研究》 陶器群如舜、豆、灶、单耳罐等,玉器、彩绘陶器、漆器可能组成陶寺中期新的 礼器群 都 何努《“中国”求本尧都 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在体质人类学上的特征差别比较大,中期和晚期则比较 寻微》 接近 郝 A.出现权力更替与社会重组 B.社会分工日益明显 C.文化与礼乐制度日益成熟 D.政权过渡比较艰难 总 2.战国时期,齐国国君每年都要在国都公布法令,地方官吏要“受宪于太史”,同时还要“习宪于 君前”。太史要把有关法令的典册送到太府保管,还要把典册在国君面前分发给地方官吏,然 后地方官吏带回典册,向下级传达,传达完毕后按法令执行,这体现出当时齐国 A.国君具有至高无上权威 B.行政管理体系日益规范 C.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D.法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3.南朝时期,士族讲的“不南不北的吴化洛阳语”进人了下层社会,而底族讲的“不南不北的北化 吴语”进人了上层社会。不南不北的语言的融合,最后衍生出一种朝野及士底适用的新吴语。 到了陈朝,这种新吴语成了宫廷使用的语言。新吴语的出现 A.彰显出南朝的正统地位 B.加快了寒族的阶层流动 靠 C.反映了社会交融的趋势 D.体现出士庶审美的一致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蠡国 4.唐初,统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达到唐代法定结婚年龄者,配偶离世后丧期服毕,可再娶 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义务帮助本地的寡妇再嫁成家,但对志守贞洁者则不强求。据此可 推知,唐初 A,婚俗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B.传统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C.政府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 D.恢复经济发展成为要务 5.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行省统辖区的钱粮赋税岁钞共计400万锭,解运至京师的就有280 万锭,仁宗时岭北行省官员忻都因擅用地方赋税犒军被免官。元朝这些做法 A.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削弱了地方的自治权限 D.降低了地方叛乱的可能性 6.清代承袭明代的政治制度,将官职和官缺糅合,京内中央文职衙门中的官缺按照官员的身份 和不同的民族属性被划分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宗室缺、内务府包衣(隶属于满洲贵族或 皇室的家奴)缺、汉缺。据此可知,清代官缺制度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突显了民族倾向性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7.表2所示为近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可用来说明,近代江南地区 表2 有些土布庄拒收洋经土纬的土布,门口贴着一张牌纸,上书“摻和洋纱,概不收买” 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掺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滞。于是庄家必格外挠别,不收洋纱之 布,民间亦遂不敢以洋纱掺用 机器纱盛行,手纺纱出数渐减,机器纱俗称洋纱,用机器纺成,较土法所纺洁白而细 A.经济发展具有复杂性 B.机械化生产得到推广 C.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D.民众保守排斥新技术 8.1937年,陕西韩城县各界群众在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