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 文常回顾 预习检测 老翁逾墙走( )_____ 吏呼一何怒 _____ 三男邺城戍 _____ 一男附书至 _____ 二男新战死 _____ 死者长已矣 _____ 犹得备晨炊 _____ 如闻泣幽咽( )_____ yú yè 越过 多么 防守 书信 最近 生命结束 还能够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 一 诗歌比读,明韵辨体 诗歌比读,明韵辨体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观官吏之举 原文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与原文哪个好?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 修改版: 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老翁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听老妇之诉 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丧子之苦 听老妇之诉 (2)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无人,无男子。 ———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 贫寒之苦 “更”字“惟”字是什么意思?改作“室中已无人,惟有乳下孙”行不行? 听老妇之诉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苦 老妇企图从儿子遭遇、家中贫困等两个方面感化官吏,成功了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知识链接———《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记账,三年一造户籍”。 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昼夜抓人) 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 任务艰巨之苦:“捉”不是“征”(必须要交差) 男人俱何在? 尚有他人否? 哭声又何故? 其母又何在? 吾需带人去。 凶恶蛮横 乞求痛苦 老妇语气: 石壕吏语气: 分角色朗读 察作者之情 有人说在这场抓丁事件中作为官员的诗人全程片言未发,眼睁睁看着老妇被抓走,冷血无情,你怎么看?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知识链接———杜甫官职: 杜甫在公元757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此地。 司功参军,官名,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丧葬等事。(虽为大官,但无实权) 诗人为何一夜无眠? 提示:以杜甫的官职,虽无实权,也完全可以解决住宿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利用特权,而是住到了农家。 内疚、自责。老翁一家留他住宿,他觉得自己没有帮他们脱离苦海,有恩不报非君子。 纠结、矛盾。一边是官吏征兵平定叛乱,不能耽误国家大事;一边是家中已有人参军,只余老弱妇孺的军属之家,要感激帮助之。诗人既反对战争,又不得不支持战争,因为这是为了大多数百姓的幸福。 诗人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痛苦地过了一夜。 三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杜甫为什么不像史官那样记录安史之乱的大事件,或像白居易那样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关注战乱中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小见大 所写不是老妇一家,而是天下家家;不是石壕村一村,而是天下村村。 杜甫悲悯的目光拂过失去亲人的老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