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开国大典 课前导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开国大典 “典”是什么意思?“大典”是什么意思? 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读一读 zhèng huì bào fǔ bīn lán zhǎn yuè jù zhì tǎn xuān shè lóng 政 府 宾 盏 栏 汇 爆 宣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多音字 奔 bēn(奔走) bèn(投奔) 更 gèng(更甚) gēng(更替) 行 xíng(前进) háng(银行) 调 diào(语调) tiáo(调整) 典礼 ——— 仪式 擎着 ——— 举着 爆发 ——— 迸发 宣布 ——— 宣告 瞻仰 ——— 景仰 飘拂 ——— 飘扬 检阅 ——— 检验 挺立 ——— 耸立 近义词: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4)写开国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5~10)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11~13)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 (14)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15)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第五部分 课文讲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时间 地点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 参加人数很多,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说明了全国人民对这次大典的期待和重视。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方位顺序 以“丁字形”为基点,按先横后竖的顺序,详细地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会场布置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人们的心情十分急切、激动。 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声势浩大 无比爱戴 夸 张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反复 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一齐”“肃立”“瞻仰”这几个词体现出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感到无比激动、自豪之情。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