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9660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3497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年高,三下,学期
  • cover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5年萍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玉文化第一次发展高峰大约在距今5300年前后。下图是这一时期三大代表性玉文化的部分典型器物与纹饰。这可以用于说明该时期中国 A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 B.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特色 C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D.遗址分布集中在黄河流域 2.云梦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其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吏有五善”,一日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日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为吏之道》的“五善”说明 A官员选拔应注重学识才智 B.自律是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 C官员行使权力应审慎谦抑 D.确立品德才能等级考核官员 3.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北魏 A封建化面临挑战 B.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均田制存在弊端 D.土地经营方式落后 4.朱熹在评价三国时期的人物时,从“兴复汉室”与否着眼,认为凡能为兴复汉室出力者均符合义理,反之不然。他赞扬诸葛亮,贬斥曹操、孙权为“汉贼”,还认为后周太祖郭威与后周世宗柴荣能以公天下为己任,拨乱反正,是值得肯定的。据此可知,朱熹 A主张史实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 B.强调通过弘扬传统道德以巩固统治 C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 D.秉持儒家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 5.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变化 C官僚政治发展更加完善 D.政务处理效率有所提升 6.下图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 B.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C.传统教育模式的式微 D.晚清人才选拔方式的转变 7.《清史稿》记载:“三十一年(1903年),商部以洋商私占矿地矿山,疏请申明约章,以维权限。寻奏设各省矿政调查局,以勘明全国矿产、严禁私卖为先务。”这一主张 A旨在加强全国矿业资源控制 B.反映晚清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表明晚清国家意识普遍增强 D.源于清末新政成效逐渐凸显 8.民歌在陕北民众中基础深厚。延安时期,民歌主要的言说主题与言说对象从“我”转向“我们”,不断强化“我们”,旧形式换上了新内容,如“咱们边区清地红”。对“我们”的认同说明 A边区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B.民歌艺术形式发生变化 C.中国军民团结抗敌的热情 D.民歌艺术强化集体意识 9.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此次非洲之行发表的公报显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议题主要为苏、美、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7月)、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建交等。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外交 A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B.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 C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